昭通收到一封来自省外的感谢信!

2025-04-05 20:32:53
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孔子反对以人陪葬的残暴制度,甚至反对以人形的土俑木俑来陪葬,痛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继承孔子的人道主义,孟子主张行仁政。

其中,担当责任、信用品性、廉洁奉公等,历来是儒家重视的公共事务伦理。儒家的义利之辨比较复杂,有不同维度的涵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儒家义利之辨不是对利(无论是公利还是私利)的否定,而是应当见利思义,即面对道义与利益冲突时应该考虑利益的正当与否的问题,也就是西方正义论所强调的应得的问题。

昭通收到一封来自省外的感谢信!

孟子主张保民而王,又云: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儒家强调仁政、王道与暴政、霸道的分辨,关键是维护小民的生命与生存权。儒家的理念与制度,使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机制,保证了平民参政。实际上,在孔孟儒家的伦理中,既含有事关个人和家庭方面的私德,如修身、孝悌等;亦含有事关人(陌生人)己、社群、公职、国家等方面的公德,如忠恕、公正、廉洁、忠敬等。《孟子·告子下》所载关于赋税改革的讨论最能体现这一点: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只有正经界、均井地,民人的收入和作为官俸的田租才能各得其分,公平合理。对于鳏寡孤独,政府提供经常性的粮食救济(常饩);对于一些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政府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各自身体状况的工作岗位,又以工匠的收入供养他们。因此孔子所谓君子固然是指有德者,但这种有德者并不只是关心个人的心性修养,同时也具有对他人、社会、天下乃至天地万物的强烈关怀,并力求付诸实践。

到汉代,《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讲儒家的特点首先便是以六艺为法以致六艺经传以千万数;《汉书·艺文志》也说儒家是游文于六经之中。故后来儒者常说,圣人效天地,贤人效圣人,众人效圣贤。正如王夫之区别觉与知说:随见别白曰知,触心警悟曰觉。【28】当然,所谓为学必读书只是说读书乃是为学的必由之途,并不是说只有读书才是为学。

9参见王中江:《什么最值得学习和知晓——论孔子的学道和知道》,《哲学动态》2022年第1期。《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楚庄王教育太子读《春秋》《世》《诗》《礼》《乐》等九类古书。

昭通收到一封来自省外的感谢信!

《论语·先进》记载:子路使子羔为费宰。(《论语·阳货》)这说明,各种德行的培养和提升都必须通过学,离开了学则各种德行必皆有蔽,也就不能成为君子。这说明孔子作《春秋》,其实是对之前的同类著作加以重新整理和诠释,使其在事文之外还体现普遍的德义或者说道。21赖永海主编:《段玉裁全书》第3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52页。

这也说明,君子的自省自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自我存在意义与方向的根本自觉,即成为什么人的自觉;二是对自我存在方式的自觉,即如何去成为这种人的自觉。孔子又认为文是承载圣人之道的文化传统。【25】这是说,孔子所谓学固然是效,但效中包含觉,因为效先觉之所为,既包含效其所能(行)的一面,也包含效其所知的一面,后者即是思觉之事。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

在早期文献中,君子概念出现次数最多的《诗经》(183次)和《左传》(180次),都没有把君子和学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只有《国语》记载范宣子说到君子之学(此时孔子已30岁),但也未明确将为学视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对诠释活动的这种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为学观,即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通过为学,尤其是读书学文,来效仿圣贤君子的所作所为,并对其德与道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思与觉)。

昭通收到一封来自省外的感谢信!

 注释1参见李清良、张洪志:《中国诠释学研究40年》,《中国文化研究》2019年冬之卷。《白虎通义·辟雍》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从西周开始,统治者更强调通过学习培养人们的基本德行和技能。33皇侃:《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11—212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10页。冉有所谓臣闻之自然是指闻之于他的老师孔子。基于为学之道的这些基本观念,实际上是从诠释者与诠释对象的关系以及诠释目的、诠释任务、诠释标准、诠释途径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规定了实施和反思诠释活动的基本路径与问题意识。第一,所谓诠释活动本质上是学为君子或者说学以成人的活动,并且是修己成人的必由之途。后来孟子所谓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正是说只有通过读古人之书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效法对象。

二是有求道求德意识,即在读书时深入领会其文其事(数度)所体现的德义;三是举一反三,从而告往知来温故知新。文王既没,其为文之道,实不在我身乎?《白虎通义》亦谓孔子有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就最高目标而言,孔子本是主张学习成为圣人的,【6】但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8参见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6页。

【12】《广雅·释诂》亦将学与、寣、等字统释为觉。51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故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孔子主张为学必读书,不仅是针对仕官之事而言,也是对为学的一般性规定。知或疏而觉则必亲,觉者隐而知则能显。第二,深入理解和阐扬古代典籍的读书学文活动,不仅是成为君子所不可或缺之事,也是承传斯文传统、弘扬圣人之道的神圣崇高之事。

故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可见,古人所谓觉悟与后来佛教所谓觉悟不同,本指寐而有觉的清醒状态,引申为知明晓解达诸义。

43这些说法既表明了古人所谓为学确是多指读书,也辨明了为学并不只是读书。孔子之所以强调学中应当包含思与觉,是因为不如此便不足以学为君子。

徐元诰注曰:文者,德之总名也。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季氏》)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因如此,后死者才可与于其中。他们讨论的问题完全相同,子皮和子路都认为可以政学,子产与孔子则都主张学而后入政。

这为我们建构当代中国诠释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孔子的突破在于主张学不是简单的效而行之,而必须是效中有觉,也就是孔子常说的学中必有思。

孔子之所以有这种主张,固然是由于他率先创立的私学不能像官学那样提供各种师资和实习条件,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读古书对于学为君子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第二,准确把握各种德行的尺度,以避免片面强调某种德行所导致的流弊,故有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六蔽之说。

【44】三、从学的自觉到诠释的自觉综上可知,孔子实是基于人的自觉而达到了学的自觉。因此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 A+
tag: